潮新闻客户端记者章咪佳通讯员刘杨贾毓秀 14年前,6月2日,浙窑创意园的主要创始人司文阁去美院看毕业展,他非常喜欢陶艺系研究生王成武的一套青釉作品,不仅当场买下王成武在毕业展上展出的了4件作品,后来还补充买全了艺术家的一整套9件作品,花了2万多元。 许多人至今都对年中国美院的超级毕业展记忆犹新:当年南山、象山两个校区的美术馆、教室、体育馆……所有能用的公共空间全都成了毕业作品的秀场,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数以千计的作品,走马观花都没看全。最关键的是,有时候不知道哪里就会“撞”上一件艺术作品。有人揣着现金来学校抢购毕业生作品,也有不少企业主一边看展一边招兵买马。 这是公众第一次这样近距离接触到全美院应届毕业生的创作。年,中国美术学院开全国艺术院校毕业季之先河,把毕业展从“独乐乐”变成了“众乐乐”。 年中国美院毕业展上的一件作品,全部用塑胶纸拼粘而成。这种唏里哗啦响声很大的材质,耐磨,还不容易抚平,正契合公众对当年的“网红”犀利哥风范的期冀。 能量升级 以前美院的毕业展只在学校自己的美术馆进行,各个系“抽签”排序轮流做展,展期从每3月做到6月。 从年开始,自娱自乐变成了一场接受全社会检阅的大展:当年,包括博士、硕士和本科在内的余名毕业生的余件毕业作品,齐齐在美院校园里亮相。 这个拐点酝酿了十年。中国美院在进入年后的10年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学科扩张,这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美院参与了世博会城市生命馆(主题馆)的策划、施工,中国馆建筑色彩以及接待空间设计等十余项重要工作。 在参与世博会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对于艺术和城市的关系,产生了新的理解,直接表现在全面推进了学科转型和学科建设,比如,当时打造出了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建筑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和艺术学六个学科。 “那时候学校下定决心让本、硕、博所有专业同时干,毕业展相当于一次最热闹的教学检查。”中国美院院长高世名说,从这一年开始,美院出现了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冬查夏展”。“冬学期末做一次教学检查。但是真正最重要的教学成果检查,是在夏天的这场毕业季。” 年中国美院毕业展:那年流传最广的段子就是“有人带着5万元现金来毕业展买作品”。 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启幕前一天,作为跑线记者,我有机会跟着时任院长许江“健走”7小时作教学检验:从早上8点开始,把南山、象山两个校区扫了一遍。 原本以为这是场走马观花式的蜻蜓点水,没想到刚到象山一个展厅就听到许江一声吼:“作品哪能附庸风雅!” 每到一站许江都有具体的点评和建议,在设计系的一个展区,他鼓励学生们:“论科技含量,实用性,未来创意产业的策源地就在这里!”他还给周围的指导老师们提了个醒:“你们要认识到,后世博时代很快来了。五到十年后,城市公共艺术创作的主力、新媒体文化渗透大众文化中的传播者,就在这里。” 出墙 十年以后,年,许江倡议将中国美院的毕业展迭代为之江青年艺术周,中国美院团结杭州所有的创作力量,把每年的夏天变成了这座城市的艺术节。 “国美毕业季本身就大于所有的展览。学生作品展览可能在经费、空间各方面有不足,但是无论从作品的数量还是探索性上,他们都不差。”年,高世名对毕业展提出一条新的要求,“溢出校园”。 那一年,毕业展“溢”到了象山艺术公社。当年象山公社还是空的,场地都是非标准展览区域,做展非常痛苦。高世名带着策展团队,大热天里,从布电线,到装空调,一切现做,全员硬搞。 折腾得辛苦,但是那年大家尝到了甜头,参展空间变大了,创作的可能性更多了。 首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以“青春·观·世界”(Veni, Vidi, We Young)为题以“游戏”、“科幻”、“公社”为核心概念召集+青年艺术家、设计师、作家、学者进一步升级中国美术学院于年首创的毕业创作展示周。 于是之后的青艺周“溢”得更远。疫情第二年,年六一儿童节,全城收到一条大开眼界的信息:6月2日要开始的青艺周,线下展区覆盖了杭州十处场馆。余件作品,多名青年艺术家、设计师、作家、学者参与,从西湖沿线到运河之畔再到之江之滨,杭州到处都有展览。 “我们的目的,是将杭州建设成为一所‘无墙的学院’,让杭州年青起来,活跃起来,时尚起来。” 年6月1日傍晚去探营布展的路上,小巴路过涌金门,窗外夕阳西下,金牛闪闪,休闲的杭州人在桥上影影绰绰,高世名转身跟一群记者说,“杭州的市井气往往大过文人气。” 在一个伟大的国家,城市本身就应该是一座必要的大学,一座虚拟的大学。“毕业展以这样一个‘全城开花’的形式呈现出来,它成了一个城市节日。它是一次社会美育行动,是以节日的形式赠送给大家,这个可能比平时常规的动作要靠谱和有效。” 疫情三年里,上万件美院毕业作品满城绽放,八千余名青年艺术家以他们的创作扎根现实、感悟人间、反哺社会。去年6月青艺周期间,线下观众超过30万人次,线上点击浏览量达到6.25亿。 生活里循规蹈矩的人们,希望能够看到超越生活的所思所想,大家会喜欢这样一场量大又轻松的展览,因为不用来瞻仰经典,不懂装懂,创作者们都是年轻人,也是刚起步,也在实验中。 艺术家 毕业展“出墙”以后,这些年轻人更自信地把自己当成艺术家了。 今年5月初,中国美院插画与漫画系副主任叶露盈去看了一次今年他们专业的展区:浙江美术馆4楼13号展厅。她回去跟她的学生说:“能在浙江美术馆展出作品,你们要好好画呀!” 叶露盈很感慨,因为她自己从美院研究生毕业两年以后,才有机会人生第一次在浙江美术馆展出作品,那是她年在浙江美展中获得金奖的《洛神赋》。 叶露盈的学生在本科毕业时,就能够在这样高规格的展览馆做展,真正地面向观众,这是一个巨大的展示机会,但也与挑战并存。 年中国美院毕业展:浙江美术馆4楼13号展厅插画与漫画系展区 每年高世名在介绍毕业展的创作者时,从来不提“同学们”,而称他们“青年艺术家、设计师们”。 “这是他们进入社会的第一步。美院的学生要把自己当成一个艺术家,一个设计师,一个建筑师,一个导演,要自命不凡,把自己的作者性,把作为艺术家的姿态和自我认定真正地建立起来。” 放到美术馆空间做展,跟在教室里做展完全不一样,他们心气提高,会站在更高的地方,看到更加宽阔的世界,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就会反映出相应的成熟度。 6月1日,高世名在浙江展览馆展厅碰见方所书店的创始人毛继鸿,他被创新设计学院展厅里的一条船吸引住了。 创新设计学院城乡策略工作室的傅新羽、江子祎、袁艺湲、陈颖、袁丽、周舟组成小组,创作了这件作品《井澳之域》:艺术家们做了一条巨大的船。他们针对澳门地区产业多元化和城市更新的迫切需求,聚焦澳门荔枝碗旧船厂片区及其与内陆横琴之间的井澳海域,选用“茶与舟”为文化内容生产驱动,作为触媒激活云南(茶)与澳门(舟)的地域文化与产业资源,更新活化澳门荔枝碗旧船厂及周边村域。 毛继鸿有意向邀请这些年轻艺术家,把这条船带到方所的澳门分店去做展。 年中国美院毕业展作品:创新设计学院城乡策略工作室的傅新羽、江子祎、袁艺湲、陈颖、袁丽、周舟组成小组创作的《井澳之域》 文艺复兴 年,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拉夫·鲁戈夫(RalphRugoff)先生来中国调研,最后一站到杭州时,高世名请老朋友喝咖啡,他问Rugoff对中国艺术的感触是怎样的。 Rugoff说:“充满能量,缺乏质量。” 高世名再问:“在今天,在全球意义上,能量重要还是质量重要?” Rugoff想了一会:“很遗憾,能量重要。” “如果今天Rugoff能看到美院的毕业展,他绝对惊呆了。”高世名说,“我一再认为能量第一,尤其在今天。” 一座城市能够有野心和胆量,敢于在线上、线下承担这样体量的艺术展示,这充分显示了社会的能量,艺术的能量和学院的能量。 年第五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节的主题“大脑花园:创造的杭州”,意味着青年们的作品满城绽放,艺术能够扎根现实。 “这也是其他城市和其他学校难做到的。中国美术学院和杭州这座城市的关系,是非常独特的。” 年,西湖博览会在杭州召开。它的倡导人,正是来自国立艺专的林风眠、林文铮、刘既漂,王代之。年,这批旅法青年艺术家在巴黎的万国博览会中做了中国馆,策划了首个中国美术展览会。他们把经验带回国,做了这个中国第一个博览会。 建国之后国立艺专(中国美院前身)的第一任校长刘开渠先生,也是杭州市的副市长,他曾带来美院师生,设计建造杭州的人民大会堂。 “杭州是最有可能形成文艺复兴策源地的城市。”高世名对此坚信不已,历史上所有的文艺复兴都是从小地方开始的。 而且现在杭州基本上万事俱备了,一、两代人经过三十年努力,可能做一场影响世界的文艺复兴运动,杭州可以是作为枢纽的策源地。” 中国美院毕业季走过14年,青年艺术家对作品投入的精力、金钱越来越大。每一组,每个系,每个工作室之间都非常“卷”。但是高世名说这种“卷”的风气,未必是坏事情。“欧洲的文艺复兴,也是这么各个工作室之间卷出来的。” 今日的杭州不只是美术的杭州,更是创造的杭州。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yy/pgyy/68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