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1/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凡尔赛条约的束缚]

德国在一战的战败导致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解体,魏玛共和国随之宣布成立。在巴黎和会所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规定:此后德国的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装备之中之中不得配置坦克、冲锋枪等“新式”武器,不得建立空军,海军不得拥有战列舰等。这些规定就是力图削弱德国,使之不具备对世界的威胁。但是,历来不服输的德国人并不买这个账。

[魏玛共和国的蛰伏]

冯·西克特年当上德军总司令,把十万德军称为种子的冯·西克特在考虑未来的战争方式和未来的军队建设,认为德军应是少而精,具有高度机动性并有飞机支援的军队,通过机动战而不是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的阵地消耗战来击败敌军。为了取得高度的机动性,建立摩托化部队应当是较好的选择。成立了运输兵总监部——柴希维兹将军任部长。可见,其实德国人最初也并不是预见陆军的机械化、快速化发展道路而是看中坦克的突击力。

西克特将军在成立运输兵总监部的同时,又支持德国同苏联,签订了《拉巴洛条约》。这个条约表面上是个经济条约,但还有一个秘密的军事合作协议。根据这个秘密协议,德国可以在苏联研制、生产新式武器并训练部队;苏联则可以分享德国的研究成果。不久,德国军火巨头--克虏伯公司就在德国的资助下,在苏联罗斯托夫设立了拖拉机实验厂,从事坦克的研制工作。年,德苏双方又在莫斯科以东公里的喀山开设了一个坦克试验中心和一所坦克学校。

德军总参谋部的一个名叫海因茨·古德里安的陆军上尉在年也受命研究摩托化部队的各种问题。他主要致力于研究富勒,李德·哈特等人的著作。奥地利人弗里茨·海格尔的《坦克手册》也为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直到年古德里安带着理论成果重回运输兵总监部,德国的装甲部队的建设才开始提上日程。

同时,德国虽然不能成立空军,不能拥有作战飞机,但是德国大肆成立飞行俱乐部,为后来的德国空军的建立做足了准备。

总的来说,魏玛共和国时期的装甲部队建设一直处于蛰伏状态。

[成果收获期]

德国装甲兵建设取得真正的成果收获期,无疑是年以阿道夫·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的上台。希特勒上台后,撕毁凡尔赛和约,恢复实行义务兵役制,开始明目张胆地发展装甲部队和重建德国空军,并下令德国国防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使得德国成为二战欧洲战场的策源地。

希特勒虽然只是一战中的一个下士,但是他对未来战争是机械化战争却深信不疑。这在他的《我的奋斗》中得到了印证。所以他决心要建立一支强大的装甲部队。德国最高层的决心使得德国装甲部队的发展道路畅通无阻,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了。

年德国装甲兵建设被正式提上日程。德军的首脑机关--陆军总参谋部邀请奥地利将军,冯·埃曼斯贝格撰写指导德国装甲兵建设的教科书。一年后即年,冯·埃曼斯贝格完成了《坦克战》一书。这本书是德国装甲兵初期理论建设的最高成就。年,德国装甲部队司令部成立,进行装甲师的组建准备工作,由鲁兹将军任司令。年,第1、第2、第3装甲师成立,冯·魏西斯中将任第1装甲师师长。古德里安上校任第2装甲师师长。菲斯曼少将任第3装甲师师长。

德国最初的装甲师明显是按照冯·埃曼斯贝格的理论组建的。一个坦克旅为核心,外加一个摩托化步兵旅和一个机械化炮兵团、一个反坦克炮兵营、一个摩托化工兵连、一个乘装甲车和摩托车的侦察营(德国最初的装甲师有辆Ⅰ型轻型坦克)。不过后来德国人感到这样的师机构过多,指挥系统繁杂,坦克的数量也过多,取消了旅编制,改为团编制。这种德国装甲师,装甲师内编制两个坦克团,每团由2个坦克营组成。每个营下辖III个装备3号坦克的轻型装备连和1个装备IV号坦克的中型装备连。即1个装甲师的的装甲战斗力由12个轻装连和4个中装连,共计16个坦克连组成。一个装甲师最少应该拥有辆III号坦克和60辆IV号坦克。

此后,德国的装甲部队便一直按照冯。埃曼斯贝格的机械化快速作战理论发展起来,直到二战中投入作战,一展雄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6851.html
------分隔线----------------------------